<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365网新闻_365防伪查询系统_日博365邮箱

        秘境官台山

        来源:闽东日报 发布时间: 2021-11-11 10:50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古银硐 沧桑山藤

          几枚巨型银币,矗立在山门口,闪着熠熠的光,透过这尘世的眼,绵延数百里的官台山,山高谷深,草木葱郁,宛如一座巨大的密室,密室连接着一百三十多个大小不一的古银硐,那些错落在山坳里的溪乾、炭山、炭岔头、官田场等村落,则是密室的一道道门,随便从哪儿推进去,一头便扎进了官台山的神秘里。

          来了,客随主便,就从溪乾村这扇门推进去看看吧。这里又叫太监府村(明朝廷设“太监府”驻兵官台山,立关卡收银税),村口一个水塘,塘边一棵老柏,树干粗壮,直插云天,村边的石板路像一条伏在地上的青藤,引着我们朝山里去。

          我们一个跟着一个,一二十人的队伍像一截藤梢,好奇地伸进了银屏硐里。手机的光在石壁间闪动,我们的手像藤须触碰到石壁,壁上有许多凹陷,四周有炭火烧过的痕迹,当地人说,这石窝叫“爆脱坑”,坑里被取走的是“银瓜”。原来在没开采之前,这些银矿石一个个自然镶嵌在石壁之中,每隔一段距离会结出一个,就像一根藤蔓上长着的瓜,于是采矿人称其为“银瓜”。一个银硐就是一条山藤,采矿人就是这样顺藤摸“瓜”的。有意思的是,传说古人找银矿,借助的就是山上的草木,尤其是缠绕在山间的藤条,难怪那些银硐的照片上多有藤条的身影。银矿由民间先发现,他们是最早探进古银硐里的藤根。到了明永乐年间,大明王朝从京城伸来一根粗藤,这根藤伴随朝廷派来的太监深深扎进了官台山,由此这里的大宝坑银场便成了闽浙四大银场之一,为王朝输送源源不断的血液。多年之后,这根藤突然抽退,随着太监们的离场,留下了诸多未知的谜。在崎岖的矿道里行走,深深沉沉,沉沉暗暗,时光渺渺,让人恍如隔世,不知几时,忽然有水从硐顶溅落,转角处一缕天光透射,仿佛又回到了人间。

          坐在山腰的大石头上,耳边潺潺的流水声似乎化作了叮叮当当的镐声,找矿、采矿、运矿,火在这个银硐燃起,烟却在四周的山头腾升,生活便是抬头低头的日出日落,是进进出出银硐的艰辛步履。这条藤上系着采矿人的苦与乐,也系着他们的生与死,藤条戛然停下的地方,塌方进水,爆破失误,那消散的烟尘里便有了生命的无奈与叹息。

          俯瞰山下,游人往来,络绎不绝,让人恍惚,以为是数百年前的那些矿工,他们一个个鱼贯进入硐里,消失了,不一会儿,山顶上某个地方,先是声音,接着草木簌簌而动,一个接一个像一缕又一缕余烟冒了出来,只是看不清面孔,也不见悲欣。

          天色渐晚,我们走下了银屏硐,走进了太监府,偌大的府邸只剩下老树几棵、残墙数堵。晚风中,墙头上几茎残草还在讲述曾经的故事,而观景台下,新开垦的花田一片灿烂,辉映着天边的晚霞……

          一百三十多个古银硐,藏着一座山的秘密,这一百三十几根藤上结着的,还有多少官台山未知的故事啊?

          望乡台 怀乡草茶

          当我们走上望乡台的时候,那些人已经不在了,他们走进了官台山深处,走进了草木深处,走进了时光深处,看不清他们的脸,只留下一个个或深或浅的背影,颓然,暗淡,如灰黄的夕色。

          已是深秋,山里的风有些微凉,但官台山依然草木青青,绿水莹莹。上望乡台的路靠着山坡,左折右转,旋而上升,看不见台顶在何处。山路两旁,杉树、松树,还有成片的竹林,风在林间跳跃,然后蹿过树梢,像石头划过水面,漾起层层涟漪。路边有小草匍匐,乞丐碗摆开一个个缺了口的碗儿,过路蜈蚣则探头探脑,四处攀爬。这些都是山里常见的草茶,小时候常跟大人到山上采回来泡茶喝。没曾想,望乡台上遇草茶,心中忽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动。

          一群人,走走停停,不时搭手望,已经可以看见远方,远方山色青翠,天空瓦蓝,几朵白云亮如银锭。忽然起了一种幻觉,我是谁?和我一路走的又是谁?难道是一群采矿工在这里登攀,就为了一座叫“望乡”的土台吗?明知爬上这座土台子,除了失望还是失望,可那颗心依然惦念,正是这些念想成为蹒跚步履的动力。到底是爬上了望乡台,可远方除了山,还是山,一重一重,像一条又一条巨大的锁链,无声地盘卧在大地上。叮叮当当的开凿声在山间响起,有烟从山头上腾升起来,不知是哪条硐里又发现了银矿,他想起第一次找到矿洞采到“银瓜”时的激动,但这种激动没有持续太久,他发现自己不过是银硐这条藤上的一只蚂蚁,无足轻重。反倒是那烟,见证了太多的苦难,日子在烟升烟落中流逝,活着的劳累又死去了。马蹄声声,那太监来了,烟消火灭,那太监又走了。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反抗再招安,幕起又幕落。响马贼,山大王,官老爷,一个个你方唱罢我登场。官台山上演着一出出多彩的活剧,最后只剩下一声声沉重的叹息,消失在历史的深处。

          夕阳下山了,望不见了,也回不去了,相携着走下山吧。他们的某个人弯下腰来,采下了一棵棵乞丐碗和过路蜈蚣,人生多苦,泡一碗家乡的茶,权当是解了乡愁。

          山风忽起,林叶悲鸣,溪水不知从什么地方汩汩而来,哗哗流向山外。他停下脚步,看得出神,溪水知道自己要去的路吗?

          一座石桥横在溪面上,桥身上写着“局下桥”,桥边有一座小房子。他走了过去,房边写着“舍茶”二字,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探出头来:“喝口茶,歇歇脚吧。”他停下了脚步,那么熟悉,仿佛是多年不见的亲人。老婆婆转过身,倒了一碗茶,还没喝他就怔住了,那陶瓷罐里泡着的是大山里的乞丐碗茶,那一刻有眼泪滚下来,落进了茶汤中,手上有什么东西掉下来,他一看是刚刚采来的草茶……

          走一次望乡台吧,就在官台山门口,它是进出古银硐的必经之路,更是官台山这座密室的了望塔,在这里——望得见群山苍翠,也望得见乡思深沉……(沈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