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365网新闻_365防伪查询系统_日博365邮箱

        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的屏南路径

        来源:闽东日报公众号 发布时间: 2022-11-02 09:40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

          屏南县秉持创新发展理念,实施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策略,形成了“党组织+能人+村民+古村+互联网”的创新机制,打造出一批不同形态和物质的村落文创基地,总体呈现出“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之势,相关经验做法被各级媒体推广,龙潭村“文创+旅游”被世界旅游联盟推荐为旅游减贫案例向世界推广。

          改革背景 

          近年来,屏南县以全新思路引领乡村发展,激活乡村地理价值,以村落为平台、文化为底色、创意为引线,实施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计划,结合全域旅游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助推乡村振兴新路。

          创新做法 

          转变发展理念,古村旧厝由“劣势”变“优势”。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专家指导基础上,作出以文创助推乡村振兴的决策转变,成立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由县委宣传部主抓,组建县、乡、村三级工作队伍。改变以财政资金为主的投入模式,创新推行“文创搭台、市场唱戏”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筛选漈下、双溪、龙潭等10多个传统村落作为文创试点村,形成品牌吸引力。

          优化创业环境,偏远农村由“流人”变“留人”。一是专门出台文创产业人才政策,赋予高端人才在乡村文创项目实施中足够话语权和主导权,成功引进林正碌、程美信、张勇、陈子劲等社会和高校文创专家团队,驻村主持文创项目;成功引进“三农”专家温铁军团队,在四坪村成立“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二是优先保障文创试点村落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建设,改善村落基础环境和生活创业环境,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仅龙潭村近两年就回流村民300多人。三是打造新型乡村社区,吸引各地有思想、有活力、有创意的“新村民”定居,仅在熙岭乡龙潭村长期居住的“新村民”就有100多人。

          勇于创新机制,闲置资源由“沉睡”变“苏醒”。一是全面推行“老屋认租15年或20年”模式,解决传统村落闲置民居“保”与“用”难题。二是建立“‘新村民’出资、驻创专家设计、村委会代为建设”运作模式,以较低成本实现技艺传承、老屋保护、舒适宜居、创业增收“四赢”局面。三是试行乡村建设项目“工料法”管理模式,允许村级组织自行购料、聘请工匠、组织施工,实行材料入仓、出仓,用料、用工、施工等全程监督,从而有效节约成本,提高建设效率。

          全力培育业态,乡村产业由“薄弱”变“兴旺”。一是实施文创“种子工程”和采用工匠带工人做法等方式,累计选送贫困户300多人、残疾人50多人学习油画创作、自媒体卖画增加收入,促进了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同时,建立乡村文创配套项目施工队伍,让村民就地就近就业。熙岭乡龙潭村在实施文创相关项目中,两年累计发放农民务工工资877万元。二是在各试点村相继建设公益艺术教育中心、美术馆、博物馆、酒博馆、图书馆、音乐吧、民宿客栈等各种公共空间和旅游基础设施,对外界产生强大磁吸力。培育出写作营、旅居养生、研学旅行等旅游新业态,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如,代溪镇北墘村把传统村落与“黄酒”文化相融合,打造特色村庄文旅业态,带动周边民宿、餐饮等业态蓬勃发展,年接待游客量达10万余人,旅游总收入超过1000万元。三是充分利用驻创人员和外来定居、体验者人际网络,大力发展“朋友圈经济”,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外销,嫁接和吸引社会资本到乡村投资,推动传统村落餐饮、民宿、商贸等业态发展。

          经验启示 

          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才生态是重要前提。屏南县坚持以文创产业为抓手,以传统古村落为平台,以公益艺术教学为切入点,有效避免各类人才的新思想新理念受乡村宗族观念以及小农意识保守性、封闭性的影响,形成文化人“赶来了”、城里人“返乡了”、在外亲人“回来了”的良好效应。实践证明,只有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才生态,才能实现“近者悦、远者来”,让外面的各类人才想来、进得来、融合得进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集聚新动能。

          创建政府主导的投资模式是关键环节。屏南县虽然注重整合农业、建设、文化、旅游、国土等部门的扶持项目,统筹争取利用上级资金,有效提升传统村落保护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是,当前传统村落投资偏高且回报周期较长,对入驻人员的运营管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部分人员经济条件相对欠缺,阻碍了社会资本的参与。实践证明,研究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如出租文创空间,给予租金优惠、分期付款等办法,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将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关键所在。

          构建协同融合的发展体系是有力保障。屏南县坚持立足乡村振兴需要,在实践中对古村落的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了农村土地流转、房屋租赁经营、投融资模式、文艺扶持等政策措施。实践证明,只有将古村落创新发展与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古村保护开发、乡村文化繁荣、产业转型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破解影响乡村振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