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这些都对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要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
以建设性姿态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在维护和完善多边经济治理机制、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等方面,不断贡献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尊重现有国际治理规则的同时,积极创设新的治理机制,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应进一步深刻认识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紧迫性,准确把握全球经济治理的基础、导向、动力和目标,探索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有效路径。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陈代谢和激烈竞争前所未有,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对称前所未有,这些都对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的紧迫性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进一步凸显了全球治理存在的短板。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运行情况看,短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未能适应国际经济力量对比的深刻演变。全球治理体系只有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才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有力保障。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二是抗风险能力不够充分。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深刻影响全球产业布局,新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日益形成,而贸易和投资规则未能跟上新形势,机制封闭化、规则碎片化突出。全球金融市场需要增强抗风险能力,而全球金融治理机制未能适应新需求,难以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等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使产业链、供应链遭到冲击,国际贸易和投资萎缩,人员、货物流动受阻,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未能有效解决全球发展失衡问题。当前,受逆全球化思潮发酵、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抬头等影响,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发展失衡。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不断扩大,使得国际社会更加关心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可以说,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是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新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在充分发挥内需潜力基础上,更好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通过推动国际经济规则重构,增加全球公共产品供给,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能力,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更好互动。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新角色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还不够高,比如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不够强,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还不够强。
新发展理念为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提供了行动指南,能够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落实。而要更好解决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开放合作的双循环,在强化开放合作的基础上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通过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创新国际经济新机制新规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推动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指明方向
针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这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指明了方向。
——以平等为基础。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规则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而不是谁的胳膊粗、气力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搞实用主义、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
这就要求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的新现实,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在坚持各国主权平等的前提下,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以开放为导向。在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紧密联系,各国都是全球合作链条中的一环,日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这就需要坚持开放理念、实施开放政策、完善开放机制,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建议和诉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和融入,防止治理机制封闭化和规则碎片化。
——以合作为动力。当前,世界面临一系列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各种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
这就需要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照顾彼此利益关切,共商规则,共建机制,共迎挑战。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
——以共享为目标。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由各国通过充分协商形成共识,共同制定国际规则,形成一致行动。
因此,全球经济治理不能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要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尤其是,要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让大家一起分享全球经济治理成果。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全球经济治理作出重要论述,强调“要以建设性姿态改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要在维护和完善多边经济治理机制、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等方面,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一是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贸易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是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基石。
作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柱,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在推动全球贸易发展、保障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水平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始终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倡导通过加强合作、平等对话和协商谈判来解决国际贸易中的问题。
同时,加强与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合作,巩固发展二十国集团贸易投资机制、加强金砖国家经贸合作。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居于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联合国能否继续稳定发挥作用,决定着全球治理体系能否正常运行。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忠实履行国际义务,严格恪守国际承诺。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坚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
破解全球治理难题,需要充分发挥国际性、区域性机制作用。二十国集团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平台,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二十国集团为着力点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站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高度加强贸易和投资机制建设。
金砖国家是具有全球影响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合作机制,是国际事务中一支积极、建设性力量。我们要站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高度,继续向构建金砖国家贸易投资大市场、货币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的目标迈进,加强金砖国家经贸合作。
此外,还要深化区域次区域合作。从共创美好亚太到共筑亚太梦想,再到深化命运共同体意识……近年来我国积极以亚太经合组织为依托,提高我国区域经济贸易事务影响力。我国还积极以东亚合作系列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为基础丰富区域合作机制。深化拓展与周边国家合作机制,强化双边及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次区域合作,通过深化经贸合作努力恢复地区经济活力。
二是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提供重要平台。善于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注入更多中国元素,维护和拓展我国发展利益。
三是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推动新兴领域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比如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促进各国各地区互联互通,形成联动发展格局,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开辟了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境界。
同时,推动全球金融治理的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银行,开创了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
作为多边开发机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主要资助金砖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推动金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砖国家间的互联互通与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则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由亚投行主导建立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在丰富全球治理体系层次的同时,还与世界银行以及联合国等多边机制互补共济,协调发展,成为全球治理中的重要环节。
总之,立足世界格局变化、应对全球性挑战,必须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既是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担当大国责任的题中之义。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来源: 《了望》 2022年第8期)
中央部委网站
省、市政府网站
设区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县(市、区)政府网站
其他
中央部委网站
省、市政府网站
设区市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县(市、区)政府网站
其他
联系我们| 站点地图| 隐私保护| 关于我们| 法律声明| 收藏本站 收藏本站 取消收藏本站
网站标识码:3509000001 闽公网安备:35099902000024号 闽ICP备11005255号
版权所有:365网新闻_365防伪查询系统_日博365邮箱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主办:365网新闻_365防伪查询系统_日博365邮箱人民政府承办:365网新闻_365防伪查询系统_日博365邮箱人民政府办公室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