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您访问365网新闻_365防伪查询系统_日博365邮箱农业农村局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史学习教育

        天安门广场国旗的由来与变迁

        发布时间: 2022-10-08 14:52 来源:学习时报
        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打印

           李霞 左敦华

          1949年10月1日,伴着激昂高亢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和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泽东按动电钮,在天安门广场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屹立于世界东方。自此,每天迎着朝阳,天安门广场国旗冉冉升起,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

          普通群众设计。1949年7月,一则题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的消息相继刊登在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报纸上,其中明确提出了国旗应体现中国特征、政权特征和形式、色彩等设计要求。征稿的消息很快引起上海一名普通职员曾联松的注意。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他决定试一试。7月的上海,酷热难耐。曾联松每天工作结束后,就一头钻进自家阁楼,沉浸在国旗的设计中。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他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思如泉涌,豁然开朗。他从人们常说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启发:中国共产党——难道不正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么!五星红旗初稿就这样诞生了。随后,他用红黄两色的电光纸剪贴、排布好了国旗图案,将设计图稿小心翼翼地装进信封,投递给了新政协筹备会。曾联松后来在《我是怎样设计五星红旗的》自述中写道:“有人问我,为什么能够热情洋溢地设计国旗?我唯有一句话相告:我爱中国!想到新中国即将诞生,情难自已,遂满怀激情响应号召,不计工拙,投入国旗图案的设计,以表达我对党、对祖国的一片赤忱仰慕之情。”

          新政协筹备会收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国旗应征图案3012幅,投稿者不乏有政治家、艺术家,还有教师、工人、农民、军人、教师。经过多次讨论、层层遴选,曾联松设计的图案脱颖而出。随后,筹备会审议时,将原设计稿里大五角星中的镰刀和锤子去掉,使国旗图案更加庄严简洁。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代表们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

          手工拼接缝制。1949年9月29日上午,北平市国营永茂实业公司接到指示,要为开国典礼赶制两面超大号的五星红旗。此时,距开国大典仅剩2天时间。时年29岁的业务科干部宋树信担负了这项光荣的任务。当时北平刚刚解放,物资相对匮乏。在跑遍了多家布料店后,他终于在大栅栏的瑞蚨祥绸布店找到面料、颜色和质地都适合做旗面的红绸以及做五角星用的黄绸缎。找到面料后,宋树信立刻拿到西单新华缝纫社跟工人们一起连夜缝制。可是找到的黄绸缎只有一尺多宽,做大五角星的长度怎么都不够,必须要接一个角尖。经上级同意,他们在大五星的一个角接一个尖,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就这样连夜赶制相同的两面特大号五星红旗。10月1日一早,他把国旗送到设在天安门城楼北侧西面的开国典礼筹备处。一位50多岁、操着南方口音的同志笑着走过来,拍拍宋树信的肩膀说:“小同志,你是党员吗?”他忙说:“是。”对方说:“你为党立了一功呀!”事后才知道,那位同志就是当时北平市的市长兼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

          无缝国旗“上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之通用尺度定为5种,最大的一种长288厘米,高192厘米;最小的一种长96厘米,高64厘米。不过,天安门广场上升挂的国旗是个特例,长5米,宽3.3米,在全国升降的国旗中是最大的。一面旗子的制作看似不难,但对天安门广场使用的特大号国旗来说,制作起来却非易事,涉及织造和印染等多个行业。由手工缝制拼接而成的国旗,不仅遇到大风天气等容易损坏,而且有较为明显的拼缝,中间会有印记,使国旗的挺括度和飘逸度受到影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在这期间虽然在工艺上有所改进,但最少也要由两块布料拼接而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技水平的发展,逐步解决了制作特大号国旗面料宽幅不够、印染技术等方面的难题。2012年1月,北京市京工红旗厂制作出无接缝国旗,也就是用一整块布料制成,相比拼接国旗,更美观更耐用,当月在天安门广场正式“上岗”,从此结束了天安门广场使用接缝拼接国旗的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为了保持国旗的美观,天安门广场使用的国旗不超过3天,遇到大风天气,每天都要更换,遇到重大节日,更是一定会更换。更换下来的国旗,都会编号,标注使用日期、气候状况、领旗人等信息,由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放在旗库集中保管。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国旗,将会被珍藏。比如1949年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第一面国旗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1997年元旦升起的遨游过太空的国旗,也被保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具有一些特殊历史节点的国旗,也会被赠送给政府机关、大中专院校、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等,用以开展生动持久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2013年12月9日上午,赣南师范学院获赠一面2012年11月7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过的国旗,以此纪念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保存在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内,作为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展品永久收藏。2021年秋季开学前,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获赠建校日2008年9月1日曾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的国旗,当年9月1日开学典礼上,校长张桂梅和学生们面对国旗庄严宣誓:“我们会用生命来保卫我们的国旗,我们会用生命来保卫我们的祖国!”高高飘扬的天安门广场国旗,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心,持续不断地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下去。

        附件下载: